2021-07-28 16:59:16
汕头服装产业转型:连续3个月生产效率提升10%

“哐当!”机器人立库里,机械手臂接受到指令后,按顺序将蓝色胶篮夹放到推框式平送流水线上。每个胶篮里面放固定数量的裁片或半成品衣服,又被精准地输送到每一名车间工人的工位上。


而在工人们的工位台上,都安装有一台工位平板,实时显示着当前工人的总工时、日达成率、月返工率等数据信息,包括即将接收到的工作指令。


在其中一个工位,女工将衣料从蓝色胶篮取出。这是一件需要重新返工的衣服,工位平板上细致地备注了需要修改的工艺信息,只见她抬头看了一眼平板内容,便迅速地在缝纫机上进行缝制,整个过程操作娴熟。


不同于以往依靠人工安排工序,如今每名工人的任务都由系统自动分配,做到拉动式生产,减免搬运人员的投入,让员工及现场管理达到可控性。


以上是汕头拉飞逸时装有限公司(下称“汕头拉飞逸”)智能生产车间的应用场景。工业4.0时代,智能化、数字化制造不可或缺。近年来,汕头市工信局大力推动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标杆应用,涌现出一批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制造企业和示范项目,汕头拉飞逸是纺织服装行业的一个典型样本。作为一家在高新区成立近20年的老牌时装企业,汕头拉飞逸在数字化潮流中敢于“吃螃蟹”,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极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生产提速

连续3个月生产效率提升10%

汕头拉飞逸人事行政总监张均陶告诉记者,拉飞逸主要生产高端设计师品牌时装,产品趋向于为客户高级量身定制,订单以“小单、散单”为主,款多量少,工艺复杂且难度逐年提高。传统生产模式已无法满足公司的生产需求,因此公司迫切需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以实现快速反应和灵活应对的柔性生产,并从期货式大规模生产向现货式敏捷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转变。

2016至2017年,汕头拉飞逸开展多方面多渠道的考察调研学习,从中捕捉到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在早期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所走的弯路。张均陶说,有了丰富的前车之鉴,公司快速成立专项团队小组,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

2018年,汕头拉飞逸将原有工艺系统升级换新成GST通用车缝时间系统(标准工时计算分析系统),再结合其他方式对裁床、车缝、手工等每一道工序进行动作分析和时间研究,形成企业管理所需的技术标准和工时标准。之后结合公司实际生产方式及流程,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研发了服装智能生产管理系统,使公司能及时采集并分析生产中各个具体流程的数据,实现现场资料实时化。

“通过设备柔性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控制,在产订单预计完成时间、工序进度统计、流转方式等都交由系统计算,自动地完成生产管理过程,以更好增强企业的灵活性,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员工劳动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张均陶说,面对如今招工难、人工成本高等问题,服装行业企业必须借助服装科技来武装自己,加快转变生产模式。

“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是,现在许多服装企业都将面临有经验的员工陆续退休,而又招不到年轻人进工厂这样青黄不接的局面。”张均陶坦言,企业开展数字化,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降低培养人才成本,减少对基层管理者的依赖。例如,可将资深师傅的工艺经验以视频形式保存下来,作为新员工的学习资料。无论对哪个工序不清楚,都可以在工位平板上点击视频进行学习。

数字化转型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直观明显的,张均陶表示,连续3个月,智能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升10%,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管理提质

数据分析激励员工提升

汕头拉飞逸生产技术经理宋贵华介绍,时装款多量少,工艺复杂变化大,人工难以准确记录庞杂的数据量。如今在数字化的帮助下,汕头拉飞逸能够实现一张订单一件起定制。“订单最多的时候,我们在一条智能生产线上同时进行了39个不同款式订单的并行生产。”

走进汕头拉飞逸2000多平方米的智能生产车间,80多名员工进行着超百道工序的作业。在公司的服装智能生产管理系统上,动态显示着车间所有生产信息。

宋贵华告诉记者,传统生产要依靠人工经验进行订单调度和产前安排。如今系统基于员工生产效率、返工率、订单货期等数据形成最科学的生产安排,并自动匹配给最擅长此工序的作业人员进行操作生产,达到在单位时间内的效能最大化。

宋贵华还表示,以前从生产到质检,效率低、耗时长,非常考验车间组长对现场生产情况的把握。如今从人“找”衣服变成了衣服“找”人,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也改善了车间的生产氛围。“有些员工被分配到比较难的工序会带着情绪工作,对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今通过系统科学分配,员工不会有抵触心理,数字化升级确实减少了基层管理者的工作量。

负责IT技术的高级经理庄楠向记者介绍,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转型案例不多。公司在生产制造及车间管理经验有限,特别是在智能智造领域缺乏专业人员支持,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只能不断摸索、逐渐完善。为了规避外包系统“水土不服”、数据泄露及丢失的风险,公司结合自身生产需求,联合第三方公司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最终研发出适合公司生产模式的智能管理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车间工人不仅可以通过工位平板查看工作指令和工作进度,还可以清晰地获悉自己当天的工资收益。“如果工作效率低或者返工率高,系统分配的任务也会相应减少,进而影响工资。”庄楠表示,不用别人提醒,工人就能随时知道自己的效率和技艺高低程度,这也起到激励员工自我提升的作用。


▍订单提升

数字化解决产销矛盾

数字化转型同样也发生在广东凯迪服饰有限公司(下称“广东凯迪”)。广东凯迪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服装企业,以生产家居服和尿不湿为主。在数字化转型中,该公司引进ERP、WMS、MES系统和各种数字显示看板,建立凯迪的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等,打通企业数据链,实现远程管理。

广东凯迪总经办主任王棉坤告诉记者,通过数字化转型让企业运作方式更加敏捷高效,使组织结构高度整合,促使企业效能提升。数字化转型打通企业数据链,引导数据在企业生产全过程、业务全环节、流程全周期流通共享,以数据流带动技术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人才流,从而推动企业业务创新和模式变革。

此外,数字化转型解决了生产与销售的矛盾,也避免资源的浪费。王棉坤举了一个例子,由于服装季节性强,以往公司并不能完全确定能否在10天之内完成一批订单生产,贸然接单容易产生一连串的影响。如今通过数据分析提前知道每一批订单的完成时间、主料与辅料的配比情况,能够确保公司在如期完成自己品牌订单之外,还能尝试其他服装类型的生产,优化产品结构,避免浪费生产材料。

在王棉坤看来,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是服装制造企业迈向智能制造的基石。企业只有实现数字化转型才能实现互联网化,才能迈向智能制造。谈及当前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转型,他坦言,仍有不少企业高层领导没有感受到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们以传统观念看待数字化,认为转型只是对IT系统进行一个升级

“实际上数字化转型不是依靠一个IT系统就能完成,需要转型推动者的领导,自上向下逐步推进。”王棉坤认为,中小微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对未来的营销、市场、生产等影响的重要性,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逐步开展数字化转型。同时,建议主管部门加快制定细分领域的专项行动方案,从政策出发为数字化转型中的企业提供支撑。对于提供解决方案及服务的平台型企业,建议有关部门给予专项政策、资金支持,鼓励其投入研发数字化转型产品,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培训从业人员,夯实转型基础等等。

组委会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400-605-3208     

公司地址:青岛市南区山东路52号华嘉大厦4F